• “肥西老母鸡”故事三则
  • 发布时间:2012-03-06 13:43    信息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
  • 【字体: 】  打印本页

(一)

    古时候,有三个女婿给岳父拜寿,寿筵席上,岳父为了助兴,要求三个女婿一个人做一首打油诗,并且表态说:“谁的诗做得最好,我就奖励他一百两金子。”

    大女婿在山西做官,他指着桌子上的老母鸡汤说,我就以老母鸡为题,他张口吟道:

   “从山东,到山西,下乡去逮老母鸡;逮到手上还要跑,挣掉了一层皮。”

    二女婿家住在河西,是个秀才,他不甘落后,也匆匆吟了一首:

    “从河东,到河西,拿笔画只老母鸡;鸡冠鸡爪都好画; 最难画的是鸡皮。”

    三女婿家住合肥西乡,是个种田的农民,他也遵命做了一首:

    “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  拿到河里洗一洗,褪掉了一层皮。”

    岳父见到三个女婿吟完诗,说:我吟一首做总结;

    “做官逮鸡人太贪,画鸡不能当饭吃,买鸡洗鸡过日子,黄金奖给三女婿。”

    岳父的裁判,博得了一片掌声。

    三女婿得了一百两金子,回家养起了老母鸡,结果养鸡发财,富甲一方。于是,肥西老母鸡的传说也随着这首打油诗渐渐传开了。

(二)

    汉高祖刘邦未称帝时,穷途潦倒,经常带着一帮穷朋友到哥嫂家混饭吃。刘邦的嫂比较贤惠,尽管家里也不富裕,还是想方设法,弄一桌饭菜,招待小叔子的朋友。有一年春天,刘邦又带人来了,春荒季节菜蔬难寻,嫂子无奈,只好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独种老母鸡杀了。俗话说,春鸡大似牛,见嫂子杀了独种老母鸡,刘邦当时感动得就掉下了眼泪。

    刘邦当了皇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但不知何因,对其大哥的儿子刘信却迟迟未封。刘邦的嫂了是个急性子人,见别人的儿子都封王封候了,自己的儿子还一直未封,心里很不平衡。有年秋天,她听说刘邦到合肥县一带视察,便特地赶到合肥西乡,选了取好的老母鸡,亲自烧了一罐老母鸡汤送给刘邦品尝,刘邦喝着这鸡汤,连声赞叹:“好汤!好汤!从肥东,到肥西,好吃还是老母鸡。”这时候,他想起了大嫂当年杀独种老母鸡招待他的恩情,也明白了嫂寻他送鸡汤的用意,便当场封大嫂的儿子刘信为羹颉候,言下之意,这道鸡汤是少不了的。刘邦对大嫂说:“肥西老母鸡汤这么好喝,就把这老母鸡产地封给刘信吧!”于是,合肥西乡这一带,就成了羹颉候刘信的封地。

    从此,每到春节之前,羹颉候刘信就按照母亲的吩咐,送一马车肥西老母鸡到京城皇宫。于是,肥西老母鸡便成了汉代贡鸡。而且,刘邦这句“从肥东到肥西”的口头禅也传了下来。

(三)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是地道的肥西人。话说中法战争时,刘铭传重挫法军后不久,法军再次卷土重来,炮之直指基隆。刘铭传反复思考后,认为沪尾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便做出撤基保沪的决定,但此举却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众将甚至跪地哭谏,请求坚守基隆。

    “我家乡的老母鸡味道鲜美远近闻名。你们可知为何?”听刘铭传此言,众将一头雾水,不解正研讨军务之时,哪还有心思谈美味。见众人满脸迷惑,刘铭传侃侃而言:“在我的家乡,农户们白天将鸡放出去,鸡儿饿了就去啄青虫,渴了喝泉水,逍遥自在,傍晚时分才将鸡儿赶回笼中,这样养出的鸡自然是体硕味美。”刘铭传看了一下众人,“那年,我家的邻居刘老伯病重在床,其独子懒惰成生,刘伯病后,他嫌每日入鸡赶鸡麻烦,索性将鸡成日关入笼中,撒些稻米喂食,这还不算,有时贪睡贪酒,还时常忘了给鸡喂食,数月后,别人家的鸡都已经十分硕大,唯独刘伯家的鸡又瘦又小。”刘铭传顿了顿,“法军就如同鸡儿一般,我们就是要编个鸡笼圈住他们,让他们缺少给养,消减其战斗力,如今这基隆便正是‘鸡笼’也!”

    刘铭传力排众议,毅然炸毁基隆煤矿,让法军轻易占领已是一座空城的基隆,法军由于战舰得不到足够的补给,无法长期作战,只得强攻沪尾,刘铭传在沪尾大胜法军,这就是有名的“沪尾大捷”,此次战役有力地捍卫了台湾,极大鼓舞了民心。刘铭传也成为一位威名远扬的民族英雄。他的“鸡笼”战术也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钦佩,肥西老母鸡的名字更是远播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