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千里茶路的复兴 湖北省赤壁市注册地标推动茶产业发展记
  • 发布时间:2015-05-05 14:32    信息来源:中国工商报
  • 【字体: 】  打印本页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震古烁今的三国赤壁之战就发生于此。明清时期,这里茶业鼎盛、商贸繁荣。据史料记载,极盛时期,仅羊楼洞镇就有茶庄200余家,年产销青砖茶2400万公斤。羊楼洞-汉口-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繁荣了200多年。如今,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两件地理标志商标的成功注册,使赤壁市的茶产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八千里茶路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万里茶马古道起点的期待

  提起茶的历史,大多数人会想到滇藏、川藏间的茶马古道。其实,还有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真实而漫长的“万里茶马古道”--中俄古砖茶之路。它的起点,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赤壁市。

  赤壁市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适合茶叶生长,其茶叶种植历史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该地区最负盛名的茶叶莫过于属六大茶类之黑茶类的青砖茶和米砖茶,其中,青砖茶以老青茶为原料,经筛分压制干燥制成;米砖茶参照青砖茶制造原理,以红茶片、末为原料经蒸压而成,二者皆是赤壁市的著名特产。

  古往今来,赤壁青(米)砖茶一直作为特色边销茶远销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区及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赤壁青(米)砖茶一度作为特供物品限量供应。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赤壁青(米)砖茶发展成为赤壁市的重要特色产业,茶叶生产加工区域涵盖赵李桥镇、新店镇、茶庵岭镇等10多个乡镇。然而,产地分散、品牌林立等因素制约了赤壁市茶产业的升级发展。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值不足3亿元。相比之下,同为黑茶的云南普洱茶和湖南安化黑茶却发展得风生水起,市场知名度与日俱增,产值达数十亿元。

  面对这样的现实,赤壁市茶产业不得不将培育茶品牌、聚力闯市场作为首要任务。

  地标助力产业腾飞

  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通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发展。因而,注册茶叶类地理标志商标成为赤壁市在振兴茶产业道路上迈开的第一步。

  2012年,赤壁市工商局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赤壁青(米)砖茶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注册事宜。但遗憾的是,茶叶商品类别上的赤壁文字与图形商标已于2009年被福建省永泰县的一个自然人在先注册。

  地名+品名是地理标志商标的核心内容,赤壁青(米)砖茶如果没有“赤壁”这个地名作标记,将无法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于是,受让该赤壁商标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受让商标谈何容易?虽然赤壁市工商局及该市茶叶协会工作人员多番与对方沟通协商,但由于在转让价格上存在分歧,双方一直没有达成协议,协商陷入僵局。正当赤壁方面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发现该商标获准注册后多年未在茶叶商品上使用。因此,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注册商标没有正当理由连续3年不使用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商标局提交撤销申请。

  面对上述法律事实,赤壁商标持有人不得不答应降低商标转让价格。最终,该商标以1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赤壁市茶叶协会。随后,该协会提交了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2件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申请,并获准注册。至此,赤壁市茶产业有了走向海内外大市场的金字招牌。

  茶产业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

  为了抢抓机遇,推动赤壁市茶产业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赤壁市开湖北省茶产业管理服务之先河,于2013年11月将原赤壁市特产局更名为赤壁市茶产业发展局,使赤壁茶产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服务依托及管理“靠山”。

  为维护赤壁市茶企的合法权益,赤壁市工商局执法人员远赴西藏开展打假工作,他们在拉萨、日喀则等地配合当地工商部门检查砖茶销售门店85个,查获擅自使用赤壁市企业康桑商标的青砖茶仓库2个,扣押侵权产品2507件。

  赤壁市工商局还指导茶企利用注册商标作为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或将注册商标作为股权开展企业间经营合作,有效地帮助茶企缓解了融资难题。截至目前,赤壁市茶企共新注册茶叶商标47件,这些商标聚集在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地理标志商标的旗帜下,共同形成赤壁市茶产业的商标品牌大家族,合力驰骋茶产业大市场。赤壁青(米)砖茶地理标志商标的成功注册,为推动赤壁市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赤壁市茶园总面积达12.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3.14万吨,茶产业总产值达6.8亿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