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淮安市利用地理标志进行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三则
  • 发布时间:2017-09-06 16:22    信息来源:工商总局商标局
  • 【字体: 】  打印本页

  近年来,淮安市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创新、行企运作等措施,品牌农业发展迅猛,铸就了众多品质优良的农业品牌。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更倾向于优质健康的名牌产品,我局成立品牌农业课题组,并将调研成果呈报市政府。5月25日,淮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丽新对工商部门呈报的《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作出批示:工商局的对策研究很有建设性,要化为具体实施意见,请进方同志牵头,拿出具体举措,供政府讨论研究,进一步放大我市农业大市的综合效益。常务副市长戚寿余批示:报告选题站位高、分析准、对策可行。商标处撰写的《关于全市商标品牌发展情况的报告》上戚市长批示:我市商标品牌工作成果丰硕、成绩突出,工商部门功不可没,应在利用上加大力度,使其在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通过17年的打造,盱眙龙虾品牌价值、产业规模双超百亿,帮助10万盱眙人走上创新创业、勤劳致富的道路,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超过五分之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第一产业。光明祖陵镇就有188户低收入农户土地被龙虾养殖大户流转,占全镇532户低收入农户的35%,直接安排就业务工人数达270人,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村集体通过反租倒包、提供小额贷款等方式,扶持低收农户种植虾稻共生,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今年5月,盱城街道利用136.15万元扶贫帮扶资金,从新华社区租赁土地300余亩,改造建成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建成后整体对外发包租赁经营,所获得10万元年收益将全部用于帮扶876户低收入农户脱贫。官滩镇洪湖村的低收入农户陈广军家属残疾、小孩读书,仅靠7亩多粮田维持生活,入不敷出,成了贫困户。想尝试“虾稻共生”,无奈7亩地分成四块。洪湖村的支部出面协调,将四块田变成一块,满足了“虾稻共生”的要求。同时,洪湖村支部为他担保小额贷款5万元,鼓励他承包水位田26亩规模化实施“虾稻共生”,仅一年就帮助他摘掉了贫困帽子。

  2、寒冬腊月,清浦区武墩镇唐庄村8组村民徐文虎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红椒长势喜人。“一亩地一季能产红椒5000斤,每斤3块,再加一季叶菜,去掉农药化肥等成本,每亩年利润在1.5万元左右。”老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8亩大棚1年下来纯收入不低于10万元。想想以前忙前忙后仍然入不敷出的生活,没想到因为红椒而收获满满,老徐心里一直喜滋滋的。

  老徐的底气源于当地持续打造“淮安红椒”品牌。“以前菜价时高时低,赚钱全靠天意。如今,政府申请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把大家组织起来营销。”老徐说,“淮安红椒”售价比一般红椒每斤要高5毛钱,品牌经营后,一亩红椒每年能多挣3000元。如今,江苏仅淮安市清江浦区,红椒的种植面积就已经达到了20万亩左右,每亩产量5000斤左右,仅一季红椒就能给该区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农民增收账背后是政府的品牌富农经。淮安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几年来投入2000多万奖励资金培育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农业品牌化建设连接“田头”与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南北过渡气候造就了淮安大米软硬适中、香甜柔糯的独特口感。明清时期,作为全国漕运粮食集散地的淮安被称为“天下粮仓”。但长期以来,大量的淮安大米沦入卖散米的窘境,好米找不到用户,市民找不到好米。产业带动,打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淮安推动水稻种植、育秧、仓储和大米加工、销售等21个龙头企业组建“淮安大米产业联盟”,实现优良品种、种植模式、收储加工、质量标准、形象包装和对外宣传“六个统一”,年产“淮安大米”76万吨。随着“淮安大米”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淮安大米产品销售价格,也带动了稻谷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0.40元以上,每年为稻农增收3个多亿。

  盱眙县古桑村农民汪培文,在未进行土地流转前,一家五口靠种地为生,每年只有2-3万元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后进行土地流转,经米厂推荐种植淮安688品种大米,亩产1600-1700斤,由于米质非常好,产量也很高,种植三年后,汪培文一家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年收益达到30—40万,是种植前的十几倍。汪培文非常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淮安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让他在短短三年内就摆脱穷根,发家致富。(淮安市工商局)